菜单
认识翡翠原石的雾----为什么翡翠的雾有不同的形态?

  翡翠原石的雾不仅有浓淡不同,而且还有宽窄、厚薄等形态上的差异,这主要与形成雾的成矿溶液性质及翡翠的质地有关。所有的雾都是由溶液中的矿物质沉积而成的,但其成矿溶液的性质却各不相同:红黄雾与白雾是由胶体溶液中的粒子凝聚而成的,而黑雾则是由真溶液中的离子化合而成的。


  也就是说,红黄、白雾是粒子聚合物,而黑雾则是离子化合物,两者性质各不相同,其渗透能力也存在巨大差异。这种差异性使得它们入侵翡翠时,会因翡翠的种质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结果,也就是会生成不同形态的雾。



  具体地说就是,由于胶体粒子的“个头”很大(直径为10A至1000A),故其渗透能力很弱。它虽然能够穿过疏松的翡翠皮壳,但遇到质地稍微致密的玉肉时,大个头的胶体粒子就显得很无奈了,它们难以渗入到硬玉的晶隙中,于是就只能在皮壳与玉肉的结合处形成比较薄的红雾,雾层一般。但如果被浸人的翡翠的质地相对疏松的话,那么胶体粒子就比较容易渗透到硬玉的晶隙中了,于是形成的红雾也就会多,雾层也会很厚。


  因此,在相同的生成环境中,红雾的厚薄主要取决于玉石肉质的粗细及致密程度(即质地的好坏程度)。厚层红雾多出现在肉质疏松的翡翠中。薄层红雾多出现在质地较好的翡翠中,但一般不会出现在特别老的翡翠中。也就是说,薄层红雾并不意味翡翠的种很老,这一点是与黑雾有所不同的,因为只要是薄层的黑雾,那一定是种老的翡翠,这一点需要特别注意。



  红雾还有一个特点是,红雾与玉肉的界限十分清晰,而且其雾色通常是外淡、里浓。这是由于胶体粒子穿透皮壳之后,因“个头”太大而难以再继续渗入玉肉,从而只能止步于皮与肉的结合部,并凝聚其间而沉积成雾。


  但由于先前沉积的阻挡了后来者,于是就出现了“前仆后继”的现象,胶体微粒就会越聚越多,结果在雾的前端就形成了密集的雾层,其颜色也因此而变浓,与地子的界限也就比较清晰。但这情况并不意味翡翠的种一定是老的。


  白雾同样是由胶体粒子凝聚而成的,其形态特征与红雾大体相似,只是白雾通常会紧贴着翡翠皮壳,雾层比较密集,不会太宽,而且雾色很浓,界限清晰。这是由于皮壳中的粘土矿物对白雾的硅氧粒子具有较强的吸附力,致使雾粒子只能囤积在皮壳处,而无法再向玉肉内部渗透。



  黑雾的情况就有所不同了,它与其它雾的最大区别在于,其雾层的厚薄相差十分悬殊。这是由于形成黑雾的真溶液离子非常的小,与胶体微粒相比要小数十倍乃至百倍之巨,因而具有很强的渗透能力。它不仅能够轻而易举地穿透翡翠皮壳,而且也很容易渗入到大多数翡翠的玉肉晶隙中(个别质地特别致密者除外),这是胶体粒子所无法企及的。

发布者: 编辑部吴主编  2020-07-01